“水稻上山”是不是折騰,讓科學和事實逐個“銷賬”
- 正觀新聞
- 2023-06-25 11:54:23
近段時間,“水稻上山”的話題在輿論場中很有熱度。針對網友對水稻上山“不切實際、產量不高、費力不討好”的質疑,全國農業(yè)技術推廣服務中心、農業(yè)農村部耕地質量監(jiān)測保護中心負責人日前就“水稻上山”的科學原理、適用條件、產量情況、探索價值等問題作出了解答,稱“水稻上山”并未帶來開山毀林造田等情況。
↑資料圖:旱栽水稻清香四溢,豐收在望。圖/ICphoto
(相關資料圖)
在不少人的印象中,水稻主要種植在南方平原地區(qū),梯田種植水稻的現象有是有,但并不多見。原因很簡單:水稻種植需要“水”,但山地不容易保持水土,規(guī)?;C械化種植的難度也比平原、盆地更高。正因如此,“水稻上山”難免跟一些人的生活經驗相違。不少人就依據經驗,腦補出“水稻上山”的操作思路——先在山丘上開墾梯田,再種植傳統水稻,然后從高處灌溉,讓梯田變水田。
但從這次農業(yè)農村部相關負責人的解釋看,所謂的“水稻上山”跟不少人想象的不太一樣:它是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云南農業(yè)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研發(fā)推廣的雜交稻雨養(yǎng)旱種新栽培技術,種植的并非傳統水稻,而是把“山下水田”的雜交稻品種引到“山上旱地”里,像種玉米那樣種水稻,不用泡田育秧,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。
公開報道顯示,被稱作“農民院士”的朱有勇,去年攜其團隊在云南瀾滄縣的農村地區(qū)推廣了405畝水稻旱地種植,最低畝產634公斤,最高畝產788公斤,比傳統旱作產量提高近400公斤。篩選出適宜旱種的“滇禾優(yōu)615”等品種,解決了水稻旱地分蘗難題;推廣應用雜草萌芽前的封草技術,解決了旱地稻田易雜草叢生的難題……從理論上看,這是以技術創(chuàng)新為途徑創(chuàng)造性地破解了雜交稻旱種的難點。
可這似乎并不足以覆蓋部分網友的核心疑點——在不少人的質疑聲中,“水稻上山”后免不了要開墾土地、改良土壤,這會不會破壞原有的生態(tài)系統,又是否會引發(fā)泥石流隱患?之前網上流傳起了多張山體上修梯田、暴雨將其沖毀的圖片,這些圖片就被人跟“水稻上山”關聯,加劇了不少人對“瞎折騰”的擔憂。
這也難怪,在國家層面讓荒山禿嶺重新披上綠裝、讓綠水青山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的背景下;在自然資源部強調復墾耕地“三個禁止”,包括禁止在25°以上坡地開墾新耕地的情況下,若是以開山毀林造田為前提大面積推行“水稻上山”,確實容易引來違反規(guī)律辦事的質疑。
對此,農業(yè)農村部有關負責人的回應,也直面了跟“毀林造田”相關的質疑:“水稻上山”主要適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、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(qū)旱地,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廣;那些田本來就有,不是專門開山毀林造出來的,山地稻田約占到了我國稻田面積的15%,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(qū),在丘陵山區(qū)對符合條件的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,是由現實國情農情決定的;網上流傳的多個圖片、視頻經核實是張冠李戴、移花接木,比如流傳最多的那張圖片系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項目施工場景,與“水稻上山”無關。
“水稻上山”有爭議很正常,究竟是不是科研突破也理應以科學和事實說話。在涉及三農之類的公共議題上,面對質疑,與其將其輕易地歸為“外行質疑內行”,不如像上述部門一樣秉持“有疑必釋,釋必詳盡”的態(tài)度,梳理社會關切的“臺賬”,用詳實事實和專業(yè)科普對其逐個“銷賬”。
要力爭糧食增產,也要守住綠水青山,正是很多關注者的關鍵訴求之所在,也該是依科學辦事之所向。只有用事實和科普消弭“水稻上山”激起的疑慮,才能帶動各方在“你尊重事實,我尊重科學”中雙向奔赴,最終讓專業(yè)的歸專業(yè),也讓專業(yè)決策匯聚更多的“民聲”基礎。
(原題為《“水稻上山”是不是折騰,讓科學和事實逐個“銷賬”》 來源紅星新聞)
統籌:陳若松 編輯:左海濤標簽:
安陽將對市區(qū)范圍內20個中考考點周邊道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 環(huán)球觀熱點
關于對2023普通高中招生考試考點周邊道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的通告為確保
農發(fā)行總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富洲被查 今日聚焦
據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駐中國農業(yè)發(fā)展銀行紀檢監(jiān)察組、河南省紀委監(jiān)委消息
仙佑膏藥代加工產業(yè)發(fā)展迅速,成為市場新寵
仙佑集團了解到,近日,隨著人們對中醫(yī)養(yǎng)生的關注度不斷提高,膏藥代加工產業(yè)也迎來了新的發(fā)展機遇。據了解,膏藥代加工產業(yè)是一種將客戶的
環(huán)球精選!批發(fā)工業(yè)鋁型材 鋁型材工業(yè)鋁型材加工)
【五天四板寧波富邦:主營業(yè)務為鋁型材的生產與銷售盈利能力較薄弱】財